婚丧嫁娶书,婚丧嫁娶缛节多(上)

黄来生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885期

冯村是徽州古文化的核心区之一,村民聚族而居,历来攻读有院,奉先有祠,宗祏有谱,祭祀有墓。族人弘扬的是“忠、孝、悌、仁、义”等道德精髓和传统理念,并以多种形式维系着家族精神和文化联系。其地民风淳朴,崇文重教,风俗优美。无论婚丧喜庆或四时八节,祭神礼佛,均循因一定规矩,且绵延百代而不衰。

冯村有“嫁鸡跟鸡走,嫁狗跟狗走”的说法。其族规规定:“凡夫故自愿改迁者,听之。若招夫养子,既玷其夫,复辱其子,或养外甥为子者,均违背成例而紊乱宗支,滋生事故,务宜严禁。”因此,冯村冯、汪二姓皆恪守着“同姓不同婚”的规矩。

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有童养媳并亲婚、冲喜婚、抢亲婚和娃娃婚、“冥配”等多种形式。童养媳并亲婚是指女方幼小即入男方门槛,初视养女,待勉强成婚年龄即上头并亲。冲喜婚多为未婚夫有病,借结婚冲喜去邪,若夫猝亡,妻则终身守寡节孝。如此范例,冯氏谱牒上记载颇多。还有棺材头上并亲,即父或母亡故,丧期结婚拜灵堂。抢亲婚,是指婚前有约,男方有故或经济贫穷,而产生抢亲谋略,冯村被抢婚配妇女健在者尚有3例。娃娃婚,多以“十三岁当爹,十四岁当姨”。冥配,即亡男亡女阴灵进行婚配并入祠,传宗接代,祧继产业而为之。

旧时婚配的婚龄一般为男18虚岁,女16虚岁,早婚者有“十三爹,十四姨,十五十六不稀奇”之谚。冯村人以大家庭人多势众,数代同堂为荣。清代,冯光烛之妻曹氏年逾百岁,人丁数十,五世同堂,受皇恩钦赐“恩荣百岁坊”,昭穆后世。

冯村的婚嫁礼仪和丧葬风俗与绩溪岭北各村大体相当,其婚嫁礼仪程序有“下定、过门、拼亲、讨亲、接亲、拜天地、行推(走梯子)、挂灯吹唱、回门”等。

下定:下定前有一番三来四往,主要以媒人从中说合。先取女方生辰八字到男方配合,请算命先生测试,如能合,即男方秘密去女方家中看人,相中后,由媒人携带糕点和干礼数元到女宅下“小定”。后由双方商定吉日,由媒人和一位亲戚长辈带上男方的鞋样和礼品,到女方家中下“大定”,又称“揣鞋样”,算是儿女亲事已经敲定。再由女方开出礼单(分干礼、水礼,干礼为喜洋即银元,水礼有鱼、肉、烟、酒、糖、炮、红烛、鸡鸭蛋、油豆腐等)。时隔数日,男方择定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称“日子书”,由媒人带上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取得认定后即是吉日,各自筹办。

过门:下定后,经男女双方家庭商量同意,将姑娘接入男家,谓之“过门”。过门必须当日以“四色礼”送回家,但也有不回的。

讨亲:即抬嫁妆。正日前一天,由男方派出以娘舅、姑父为主体的队伍去女方家抬嫁妆,上午出发,下午抬回。贫者两三担,富者七八担,更富者十几担之上,包括女方一辈子的生活用品,“全副銮驾”者还有一对朱漆描金的寿材,可谓无所不包。嫁妆进门,鸣炮奏乐,亲友们围抢篓里的瓜子、花生、红枣、板栗、桂元等吉祥物,称“抢发”。

接亲:即迎新人,也叫接新人。待嫁妆进门后由媒人带领迎亲队伍大约下午4时出发,富有家庭迎亲队伍宏大,有4人抬的珍珠大红花轿,在鼓乐声中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此时,女家大门紧闭,讨“开门包”,新接彩礼,给媒人一番周旋,待一切都满意了,迎亲队伍“三吹三打”(鼓乐吹3次,炮竹放3次)方可开门,将大红轿抬至正堂,放在蚕筐内,女方对迎亲队伍给以吉席招待。新人经洗头、洗脚、开面,从里到外换着新装,精心梳妆打扮后,向灶神、父母和长辈拜辞,谓之“拜香火”。屋内正堂、厢房、楼上楼下均点上红烛,谓之“满堂红”。新人穿上“夜鞋”(专为出嫁时穿的薄底鞋),由亲兄弟背上轿,父母、姐妹放声大哭,称“哭发”,然后放炮,奏乐启程,谓之“发轿”。迎亲队伍沿原路喜乐回归。

拜天地:新人迎至男方家后,由理事(司仪)开轿门,新人由童男少女搀扶下轿,进入偏房,换上大红衫、大红裙,戴上凤冠霞珮,盖上方红巾;新郎穿上长袍马褂,戴上礼帽。正堂已摆好案桌,挂上大红绣花桌围,案桌上摆好香炉、烛台,点上一对1斤以上的大红蜡烛。一切就绪后,新郎新娘由童男童女搀扶,双双来到正堂桌前。此时鼓乐鞭炮齐鸣,理事人高喊先拜天地,新郎新娘双双对天四跪拜,又喊再拜高堂,新郎新娘对祖宗父母跪拜,在夫妻对拜后被送入洞房。新郎新娘走在由两只青布袋铺垫的地面上,当走上第二只袋时,理事人拿起走过的袋子往前抛,口中喊“一代高一代”,接袋人应声“代代高”,意为代代发达高升。正日上午,新郎站在大门边,新娘坐在房间门里,恭迎来吃喜酒的宾客。中午,新人受贵宾礼遇,坐正堂贵宾桌首席,由新郎舅母和陪新人的姑娘们相陪,敬酒。下午,由长辈带领,陪新人的姑娘陪同,在鼓乐声中沿街缓慢行走,先进宗祠祭祖,后上坟拜祖。

行推(走梯子):新郎新娘上祠祭祖动身后,好热闹的青年在回来的必经路上用长凳和梯子架起一座长长的梯子桥,待新郎新娘回来时,小伙子们簇拥而上,让新娘抱着用长枕头做的“婴儿”,新郎拿着彩色马鞭,双双走上梯桥,如赶马状开始行梯,俏皮青年故意制造惊险,让新娘新郎出“洋相”,引得众人开怀大笑。走过的梯子和凳很快被人送往前面相接,可让梯桥接二连三,长达百米,中途要“过山”,即用两短梯竖起来相靠,让新娘新郎爬过“山头”继续走,直至入家门才结束。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嬉笑热闹。

挂灯吹唱:富裕家庭办婚事一般都“挂灯吹唱”,即在正堂天井楼栏周围、下堂等处以玻璃彩灯悬挂,灯内点蜡烛,使整个厅堂明亮焕彩,请稍有名气的徽班在厢房唱戏,中晚宴时吹打唱戏助兴,东家和宾客可以点唱,并给彩包。

回门:正日后的第三天,备好礼品,新郎新娘坐一双人轿回娘家省亲,叫“回门”。早上出发,当晚返回。亲家午宴待新娘、晚宴待女婿。黄昏时,男方要派能渴酒的俩青年小伙,提着灯笼到亲家接亲,晚宴时与女婿同桌,保护女婿饮酒适量,必要时代喝,俗称“酒代”。宴至半夜,放炮催行,放三次炮后才告散席。新娘、女婿向亲人告别,以“果子”(方言,糕点)认亲,收礼长辈回赠喜蛋。此时,接亲者点亮灯笼,仍乘轿回程。

抢亲:穷人接婚时,有的家庭彩礼、彩银拿不出,就以抢亲习俗完婚。抢亲由几位青年壮汉代办,商定计谋,由一能说会道的人作刺探,先进门亲热招呼,假说路过或找牛,待探定女方在家后寒暄告别,将探情转告大家后开始行动。一旦瞄准新娘,窜上背着就跑,放炮人立即放三个爆竹,家中人正要上前阻拦时,3个爆竹已响,谁也不能再进行阻拦。这是一条不成规矩的民俗。此种家庭,一般都简单完婚。另一种抢亲是男方家庭突发变故,如丧父或丧母,家境陷入困境,也用抢亲完婚,俗称“棺材头上成亲”。按照习俗,抢亲必须在“下定”后方可进行,不然就不成规矩,破坏了风俗,女方会找麻烦。

(作者系原绩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会长)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