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行吉日,出行前先挑吉日

现代人的旅行可能是背上个箱子说走就走,随遇而安,再留下一些相片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里。当然,还有一些认真研究旅行攻略,细细体会一个地方的风景文化的,然后又是留下一些相片以作纪念。

清朝作为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当时社会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各个地区相继被开发,地区之间相对隔离的情况比过去的朝代要好一些,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便多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清朝时候人们都是如何远行的,清朝人远行之中都有着怎样的风俗文化:

清朝不似之前的朝代只有牛马或舟船,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出现了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等较为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过,虽然交通工具多了,但是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却仍然是带有等级性质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是先看看清朝人们远行都有哪些方式:

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帝后王公和官员乘辇舆(niǎn yú)、民间人们乘肩舆车轿

帝后王公和官员所乘坐的工具——辇舆

帝后出巡、祀天祭祀时,乘专门的车轿,通称龙车凤舆或者辇舆辂(lù)车,还有庞大的仪卫。

国朝初制,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步辇,并称五辇。大朝日,设于太和门东。乾隆癸亥,改大辂为金辂,大马辇为象辂,小马辇为革辂,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仍旧,并为五辂。戊辰,钦定五辂之制。——《清稗类钞》“舟车类·皇帝五辂”

对于皇帝、皇后、皇贵妃、亲王福晋以下、命妇、庶民等不同等级的人乘坐舆车的时候,在规制、饰物、颜色、图案纹样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规定。

而对于官员们来说,他们在陆地上常使用的是轿子,根据乘坐者的官阶,在车辆形制、尺寸、夫役等方面都规定。如果是长途跋涉,一般官员会选择“眠轿”。

长途跋涉之肩舆,较普通者深而广。以常日危坐之易于疲乏也,可偃卧其中,且置应用各物耳,俗呼曰眠轿。——《清稗类钞》“舟车类·眠轿”

民间人们所乘坐的工具——肩舆车轿

肩舆车轿是民间用得最多的交通工具。

清朝前期的时候,北方地区的人们在路上的交通工具多是骡轿、小车或者是骑驴、骑马。南方情况也是差不多,不过两边肩舆形貌上会有所差异。

山东沿海滨多淤沙,不通舟楫,故遵陆者必骑,骑以驴或马,或乘骡车,或乘骡轿,或乘小车。大抵即墨以南,道路平坦,骡车通行。即墨以北,嶝路崎岖,海滩泞滓,跋涉稍艰,非骑驴乘轿不可。河无桥梁,浅者徒涉,深者乘筏以渡。——《清稗类钞》“舟车类·山东沿海之车骑”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羊角车(独轮小车)、塌车、冰车(又称拖床或冰排子)、爬犁等。

水路上的交通工具:官民通用,皆用船

水上航行多用船。

官员所乘的船分“座船”和“差船”,前者是官员所乘的,“不载客,不运货”,后者也是官员拥有的,为了给官员差遣的,也是“不载客,不运货”。

民间所用船,因时、地、人有所差异,比如渡黄河多用平底船或牛羊皮船。

其实中国人很多都有着“守土”、“安业”的思想,只不过现在的人很少表现出来,只有等到年老之后才会比较明显。

而在清朝的时候,“守土”、“安业”的思想还是明显的,也因此,那时的人们都将远行当成一件人生大事对待,要慎重对待。再加上还没受到太大的西方文化冲击,那时的人们仍带着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于是,他们在远行之前还要祭祀一下天地神灵。

帝王出行之前,先例行祭祀以求吉,再选良辰吉日占卜求“神示”。

作为封建统治者,为了体现皇帝地位之尊崇,他们出行的礼仪会将更加繁复。

清朝帝王出行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比如例行祭祀以求吉,还有选择良辰吉日,让礼部官员进行占卜以求“神示”。

而皇帝所要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具体一点就是“行神”,也被称为“路神”,是民间诸神中的一位,这位神灵的权责从对他的称呼中就能看出来了,在《仪礼·聘礼》中对于“行神”的解释是“释币于行”,汉朝郑玄对此的批注是“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闻……今时民春秋祭祀有行神。” 至于“行神”的来历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而上述这些举动通过祭祀气球主管行路的神灵护佑,避免灾祸,行路平安的。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出行之前都要先挑选吉日,但因地域不同风俗上有所差异。

清朝时期,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只要是出行都有“卜行择吉”的风俗,就是为了远行平安顺利,先选择一个好日子出行。在民间的《阴阳书》中有记载:

鹤(噩)神日游,五日正东,六日正南;五日正南,六日西南。西北仿此。元旦出行,忌向此方。

关于这一个出行风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有些地区风俗并不相同。比如在山东一带的民间,就忌讳在正月初五出行,因为“破五”不吉。而在河南那边,还有一句习谚“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

古代人远行,常会留下诗文一篇,写得好的还会流传至今被我们所背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醉翁题记》了,而这是统治者和文人墨客才会做的事情。普通人出门,因为生计所迫,他们远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尚早、尚俭、尚快。

作为统治者或者官员文士,他们游览名胜或观景有感的时候,多有诗文、对联或题记以作纪念。

我们经常能看见,某位皇帝或者官员或者文人墨客几下江南,也因此在江南流传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比如清朝有一位官员,名叫阮元,在南昌百花洲题联“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左宗棠也曾在杭州西湖冷泉亭题联“在山本,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康熙皇帝在游览少林寺时题联“大地山河归宝掌,中天日月绕金轮”。

作为普通的平民百姓或商贾,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原因,他们在远行风俗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清朝疆域辽阔,不管是沿海与内地,还是南方与北方,或者城镇和乡村,由于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有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也因此远行方面风俗也有着些许差异。

在京师地区,多修路、修桥,航运方便,这里的风俗可以说是尚快。根据民国《顺义县志》记载:

“白河、温榆两水上,设立船渡,行旅往来称便。而白河航运,上通密云,下达津卫,温榆上通巩华,下至通县。商货军饷,输运无穷”

而在江南、上海地区的人们常是舟车并济,以求缩减远行所耗时间。

有以船济人者,而羊角车或肩舆至,亦载之以渡,盖以车舆置之舟而人即坐于其中也。江、浙二省所在有之,以浙之钱塘江渡船为最大。——《清稗类钞》“舟车类·舟车并济”

清朝时期文化繁荣,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增加,也正因此清朝时期人们行旅交通情况比之清以前的王朝要繁盛一些。交通工具更为便捷,尤其是在清末的时候还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在行旅交通工具方面,清朝发展较快,但是在使用上面,却仍然带着封建专制中特有的等级观念和制度。

而清朝人的行旅风俗,与现代人拍照留念或写下到此一游不一样,他们多是在名胜古迹留下诗作或题记,这种文雅可能是许多古代人的“通病”,当然这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们会做的。一般普通人,或者说是商贾,他们很少会有附庸风雅的心思,他们行旅风俗更崇尚节俭。

参考文献:

《中国风俗通史》

《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