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的日子好不好,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都有“多子多福”这个说法,对于国家而言,人口也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国力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在南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奇异的现象,刚刚生下来的儿子往往会被溺死,即“生子不举”,因为在当时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说法。

所谓的“生子不举”指的是生育了儿子而不养育,这种现象广泛见于南宋民间。而且这种行为完全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在中国古代,一直讲究的是多子多福、父慈子孝,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竟然还有如此的野蛮现象出现,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在南宋以前,生子不举就已出现,这源于一个封建迷信,而且整体范围不大。民间认为,五月是一个不详的月份,因为五月被称为“恶月”,尤其是五月初五更是一个十分忌讳的日子,俗称“五毒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将会加害于父母。

在《风俗通义》中就记载:“五月五日生育,男害父,女害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害父”的传言更让人忌惮,所以一直以来,五月初五生子不举主要受害者还是男婴。

五月初五生子会招来不详的说法之民间很有市场,还曾一度在皇室中流传。据说,宋徽宗就出生育五月初五,虽然没有被溺死,但为了不招忌讳,他生下来便被送到宫外抚养。宋徽宗长大继位后,也受生子不举风俗的影响,不得不将自己的生日改为十月初十。

到了南宋末年,生子不举的现象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五月初五,也不局限与男婴。据说当时的农户已经生育过三个子女,如果再出现第四胎,便无法养活。其实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被溺死或丢弃的女婴远远多于男婴,直到清代时,这种现象还十分普遍。

客观地讲,这种生子不举不仅仅是因为封建迷信的关系。也是很多贫困人家无奈之下的选择,因为生活贫困,加上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只能控制自家的人口数量,将多生的孩子残忍地处理掉。

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当时的医学不发达,妇女们做不到合理的避孕,况且,妇女避孕和堕胎在当时是要被人耻笑的,而且还会因此而被社会所不容。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妇女因为生理条件好,几乎年年生育,既然不能堕胎那只能生下来,可是又没有能力抚养,除了溺死别无他法。

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很多富裕家庭也有生子不举的现象发生,但他们的理由则不是因为贫苦,而是担心多生儿子会造成财产分散,最终导致财力不济而被其他大户所兼并。为了后世继续保持自己的家族地位,所以不得不将新生婴儿溺死,说起来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这种生子不举的现象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人丁不旺让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倍感焦虑,以当时国家的财力、兵力已经很难抵挡北方的女真、蒙古。这时人口的缓慢增长限制了生产力和财政税收以及国家兵源,这对朝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为了有力地抵制这种现象,南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试图通过经济上的扶助来鼓励人口生育,可是僧多粥少,由于需要救助的人太多,而朝廷给的也太少,这也导致很多措施胎死腹中,不能实行。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作为父母没有不想让子女健康成长的,但要是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时,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有悖人伦的行为。说到底,国家太弱,普通百姓的生活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能吃上饭,能活下去才是最基本的道理。